信息中心
【北京青年报】谢谢你们给我一个做好事的机会(组图)
作者:史祎 时间:2011-12-16 阅读数:2199

谢谢你们给我一个做好事的机会(组图)

发布时间: 2011年12月16日02:59  来源:北京青年报

  文/本报记者 史祎
  摄影/本报记者 袁艺  




邹义和资助的蒙古族学生合影


  有一种感动,会在不经意间湿润了你的眼眶;有一种温暖,会不知不觉就融化了你的心。在纷杂的大千世界,这些人这些事,虽平凡,却直达我们内心情感的最深处。在“北京面孔”这个栏目中,我们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善行善举,分享故事中的主人公们积极乐观的人生。


  邹义,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,从2008年开始资助内蒙古的贫困学生,并带动朋友、同事、客户共资助了上百个孩子。今年,邹义又为边疆孩子们募集了6万多件套衣物,分发到十几个省区,他也在不停接到孩子们的来信,并给孩子们一一回信,这让他觉得,自己是最快乐的“巴特尔叔叔”。

  在邹义忙碌的日常工作之余,草原是他第二个家。在那里,有他爱的蒙古族朋友,还有几十个因为他的资助才得以继续读书的少年,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“巴特尔叔叔”。


  “我的名字叫邹巴特尔”


  在蒙语里,巴特尔是英雄的意思,这也是邹义给自己起的蒙古族名字。
  身材高大、会用蒙语和人问好,刚见到邹义的人都会以为他是蒙古族人。但其实,他是出生在银川,家在上海,工作在北京的地地道道汉族人。从小在银川长大,和内蒙古隔着贺兰山,这种“山前山后”的关系,让他从小就喜欢蒙古族文化。
  “我在上海呆了十几年,没看过一场大雪,想得不行。一天我突然对同事说:咱们去看林海雪原吧!”就这样,邹义踏上了边疆之行。在邹义办公桌对面挂着一张地图,中国的边疆地带都有红线标记,而红色在内蒙古地区最多、最密,这些都是他走过的足迹。三年间,他自驾车几乎走遍了边疆,其中内蒙古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。
  “因为信息不对称,内地人对边疆人了解很少,人们看到的是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,但很少有人了解他们真正的生活。他们有的过得很苦,这都是因为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反哺不多。”

  走过这么多地方,他还是最爱内蒙古。为了学习蒙语,他专门买书来看,现在,他不仅能说蒙语单词,还能唱蒙古族歌曲。也正是因为他对蒙古族文化的喜爱,让他和那群可爱的孩子们结缘。


  和30个蒙古族少年结缘


  2004年开始,事业上蒸蒸日上的邹义开始关注贫困家庭儿童,当年,他开始资助陕甘宁边区和三峡库区的孩子,同时也资助着几位上海本地贫困学生。2008年的一天,他在网上寻找蒙语歌曲,无意中看到一个关于内蒙古的链接,于是他打开了这个网站。
  “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蒙古情助学网站,上面写着6个需要资助的孩子的资料,好像是很平常的事一样,我和另外两个同事把这6个孩子分掉了,每人资助两个。”邹义说。当年12月,他们自驾前往呼伦贝尔、海拉尔,看望这6个孩子。
  那是邹义和内蒙古孩子们结缘的开始。当时,内蒙古的气温达到了零下40摄氏度,他们把孩子接到饭馆,请孩子们吃提前一天就订好的烤全羊。“他们开始特别害羞,是那种又高兴又害羞。我就跟他们讲蒙语,带着他们唱歌跳舞。”熟悉起来,孩子们主动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唱歌、念诗。听到学生朗诵《父亲的故土》,邹义和同事一共三个大男人,两个当场流泪了。
  在邹义的书架上,有一个大文件夹,里面夹得满满的是孩子们寄来的信,每一封信都附在一张白纸上,整齐地装订好。打开一封,是现在已经考上大学的包娜日苏写来的,上面写着:“那天离开您,我想马上跑到妈妈身边,问她我是不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,因为我得到了全世界的爱。”
  在和孩子们的通信中,邹义鼓励他们用蒙文写,然后他再让朋友翻译成汉语。“到了内蒙古你就会发现,当地人多爱自己的民族,多爱自己的语言。”正是因为这样,邹义总是鼓励学生们学好蒙语,热爱自己的文化。

  几年来,由于不停有学生成为一对一资助对象,也有一拨一拨的学生考上大学,邹义也数不清具体现在资助了多少学生。“大概有30人左右吧。我每年冬天都去看他们,因为要让他们在最寒冷的季节感到温暖。”


  “谢谢你给我一个做好事的机会”


  从开始的6个学生到现在,邹义和他的朋友、同事、客户共资助了上百个孩子。往往远在内蒙古的志愿者刚把孩子的信息报过来,马上就有人愿意帮助。
  “很多人都有好的心,但是他们不知道做好事的渠道。记得上海一家金融单位的财务总监对我说:谢谢你给我一个做好事的机会。”邹义说,就像这位朋友说的一样,在帮助他人的时候,自己的内心常常心怀感激。“三年来这么多次往返内蒙古,绝美的风景都看到了,多好的美食都吃过了,最纯真的心灵感受到了,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我满足的呢?”
  对于受捐助的孩子,邹义没有别的要求,只要他们每学期给资助人至少写一封信。三年里,不停有孩子考上大学,邹义对他们的奖励是,每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带他们到北京或上海玩上一圈。“我带他们坐飞机、吃烤鸭,陪着他们一个一个景点逛,说真的,我的客户都从没有过这种待遇。”而对于那些有特长的孩子,邹义则是动用自己的各种关系,帮助他们找辅导老师、找学校。

  邹义说,他不希望孩子们成龙成凤,只希望他们快乐地长大。看到这些快乐的孩子,会有更多的人有信心加入,这样,更多的孩子会得到帮助。


  不让做好事成为负担


  今年5月到11月,在邹义的发起、协调下,两家机构开展了边疆情捐资助学温暖行动,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捐赠运动服和运动鞋。6万多件套、100多个地方,邹义用了半年多时间,把衣服分发到了十几个省区。
  这中间,他也遇到了一些不愉快。“我们向各地发了邮件,说明我们有一批衣物,请各地报来需要的数目。宁夏的一个县教育局发来邮件,要3万多套运动服。”邹义现在回想起这件事还显得很气愤。“这个县总人数不超过10万,学生也只有几千人,我真的愤怒了。”邹义清楚地记得,最后他给了这个县575件物资。“只是可怜了那些没法拿到衣服的孩子,但是我没有办法,我心里也难受。”
  这次的捐赠耗费了邹义和同事很多精力,但他却说:“以前帮助别人只是出资,把钱出了让别人代劳,但在自己运作的过程中,让我思考很多问题。”说到今后会不会成立专门的公益机构来做慈善,邹义摇了摇头。“我不会让做好事成为我的负担。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很清楚地知道,我要快乐地做这件事,做快乐的巴特尔叔叔,永远不脱离我原本的初衷。”所以,当宁夏那件事发生后,邹义选择尽快忘记。“这件事也给了我教训,今后,我一定坚持找志愿者来做事,因为他们是出于本心在做这件事,而不是别的。”
  邹义说,从小他的父亲就告诉他要学人长处、记人好处、帮人难处,他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。“照顾好身边的人,是一个普通人的责任。当你的视野开阔了,你会把这种责任脱离血缘和地域关系。”邹义说,“我爱边疆,希望看到各民族友爱相处,在这个过程中,自己收获的是幸福。”

  曾经在开车前往呼伦贝尔的路上,邹义遭遇翻车。当他从车里爬出来的时候,发现自己毫发无损。“是孩子们在保佑我。”




资助生来信大都是用蒙文写的



        邹义律师在办公室



 


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010-51695769
返回顶部